古典的解梦学说——从古希腊到荣格 | 安东尼·史蒂文斯

古典解梦学
文 | 安东尼·史蒂文斯
(本文选自《人类梦史》,安东尼·史蒂文斯著。转载请注明文章信息及转自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 课程介绍 ❤
(详情请点进下方图片查看)
当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到我们身边时,通常会经过两道门,一道是牛角之门,另一道是象牙之门。从象牙门进来的梦想往往是欺骗我们的空头许诺,遥远无法实现;而来自牛角门的梦想则告诉做梦者有什么事情确实要发生。
——荷马《奥德赛》
正如他们在生活的其他领域所做的那样,希腊人对于梦有极为复杂的一套理论,尽管这些主张直到几十世纪后才显现出来。在荷马时代,希腊人确信神性起源于超自然的梦,而他们自己则并不怎么在意梦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荷马自己对梦的真假的区分是基于一句希腊的双关语,即真梦来自“牛角之门”而假梦来自“象牙之门”。在当时人们心中,这种区分实际表示生死。如果把假梦当做真梦去对待往往会导致不可抵御的灾难,例如薛西斯就由于得到错误的梦的启示,相信进攻希腊会取得胜利,从而把自己的军队引向毁灭。
有据可查的第一个能对梦进行理性解释的是赫拉克利特斯(公元前450-375年)。他观察到,当我们睡觉时,我们就会住进一个完全为自己定制的古怪的私人世界。为此,赫拉克利特斯解释说,这远远不是什么与神交流,而是一种与睡眠状态相伴的很普通的心态。根据他的观点,做梦设有什么特别意义,它只不过是分享清醒时与别人交流的感觉而已。赫拉克利特斯在基督诞生400年前所持的这种观点,被当今西方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所接受。
其他几个对现代梦学有深远影响的古希腊学者是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377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和柏拉图(426-348年)。希波克拉底与亚述人和埃及人一样,从小就对梦的预言感兴趣。他后来就把自己对梦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诊断疾病上。
预言之梦在医学上被称为“前驱性”现象(来自于希腊语“前面跑”一词)。梦中象征性的符号和图景可以表示病人患有精神或身体疾病,如果此时医生和病人还没有发现明显的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以引起患者的注意。希波克拉底举例说,如果梦见泉水或河,那么发生泌尿生殖器官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增,而洪水和水灾则是血量过多的符号,预示着需要为病人放血。
与古代中国人一样,希波克拉底也强调了占星术对于梦的内容的重要影响。那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是如何把他的梦与天象联系在一起呢?为了理解这种神奇的内在联系,一个人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手表、指南针、便携式的六分仪、可靠的地图以及天气预报的时代来临之前,就能够准确把握未来的状况。
掌握这门技能的人通过观测天象,可以指导船舶航行,穿越草原和沙漠,通报时刻、判断一年的节气、最适合种庄稼和收获的时机等等。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梦中的天气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表现,而且是可以把梦中之物变成现实的创造性力量。此外,在上帝被认为是万物主宰的年代里,由于他无所不能,这种力量也自然会渗透到梦中。因此,尽管希波克拉底坚持药物治疗,他也接受梦具有神奇的鼓舞力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则否认占星术的神奇和梦是神的起源的说法。因为他观察动物,发现它们也做梦。这个观察结果非常关键,因为它使许多关于梦的理论成为胡说八道,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关于梦来源于人的性欲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梦论》、《睡与醒》和《睡眠的预言》里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这些观点比他之前的学者甚至他身后的多数学者更接近现时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同意希波克拉底的观点,即梦反映了身体的变化。他认为人在睡眠时主观感受最为强烈,因为所有外界的刺激都减小或不存在了。但是,他也继续坚持梦中的景象对醒来后人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因为人醒来后,梦中思维状态还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这可以作为有意识思考的起点。结果就是人们错误地相信梦具有预见性,而事实上这些预见不是上天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带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在西方文明史上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然而他关于梦的大部分看法在过去2000年中却得不到重视。他最非凡的预见之一就是荣格后来所发现的集体潜意识。因为像荣格一样,亚里士多德观察了普通人的精神幻觉世界,他们所幻想的内容,以及大量最常见的梦例,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人类的梦具有普遍的起源。
柏拉图的观念也是非常现代的,事实上,他在这方面的大多数论断都与后世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英雄所见略同。柏拉图阐述说,既然当我们睡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在梦中所做的事就会是我们在现实中耻于去做的:“善良的人会对他们在梦中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感到满足。”(引自弗洛伊德,1900)
欲望、愤怒、亵渎神灵,都能在我们睡觉时通过做梦得到完整表达,尽管它们在现实中被隐藏得很深。“在我们所有人中,”他写道,“甚至在好男人中,也有不法的野兽天性存在,它一等我们睡下就会向外窥视。”这是历史上第一段对心理恶魔的描述,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本能冲动”,而荣格则称之为“阴影”——这段论述还暗示存在一种心理动力机制,即弗洛伊德所称的“压抑”。
◎ 编辑:贾子莹
❤ 课程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