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曾经贯穿李漠17年的人生。他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音乐世家,奶奶和父亲都在业内拥有一席之地。李漠3岁开始学古琴、4岁学古筝、5岁学钢琴、11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那几届学生当中唯一一个从事这个专业的男孩,有灵气,备受喜爱,也自此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但事实上,人生已经可预见了。我父亲和老师现在的模样就是我的未来,仿佛一瞬间看到自己40岁的样子。对于一个17岁,心怀向往、有好奇心的自己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当时我就想过一个看不到明确未来的人生。”李漠说。
导演李漠 摄影/余祥

他瞒着家里,连考两年,终究坐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课堂。在父亲的意识中,李漠的选择不只是离经叛道这么简单,大抵用“大逆不道”也不为过,在他毕业后的许多年里,父子二人从未有过沟通,那是一种对于失望的表达。
“直到有一天我做了导演,我父母来现场探班,看到我具体工作时的样子,对我有了些许改观。从那天开始,我父亲和我的关系才有所缓和。“在剧中,三悦终归与母亲和解。
《三悦有了新生活》剧照
到底什么才是作者表达?也许它不仅仅停留于执拗和形式,真诚与深情也许同样是其中的一种。
有一次,李漠在内蒙古拍摄,放饭的时候他和同事蹲在路边。恰巧一对母子从他们面前经过,母亲瞥了他们一眼,转头对儿子说:“你长大了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的话,以后就干这个。”回忆起来,好像已经没有任何的情绪值得被表达。李漠说:“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一个……文艺点叫造梦,现实点叫变魔术,再通俗一点叫跳大神。我觉得就是一个工作,把大家带进某种状况里面,无论是让观众有不一样的体验,还是进入了不一样的世界,但等到揭秘的那一刻,都特别没劲。”
他的监视器前摆着一对哑铃,旁边是铝制的露营水杯,临走前,又从包里掏出了两个魔方。这一切,都是他拍摄期间的调味品。去浪漫化的表达也许真的没那么美,却十足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