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爱与痛,一直是华语电影的重要母题。从杨德昌、侯孝贤、李安,到张艺谋、蔡明亮、许鞍华、钟孟宏等等,一代代电影人用镜头刻画他们眼中的父与子、母与女,在这些影像中,我们可以寻见东亚家庭故事的共通脉络。
经典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郎雄饰演的父亲形象浓缩着中国传统价值与儒家文化的熏陶,固执、自我为中心、不愿妥协却又隐忍不发,与子女们所代表的新式生活形态发生了种种矛盾,最后只能双方做出妥协。
侯孝贤的大部分电影则在传达父亲的缺位,《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更是用一把空椅子来隐喻家庭中父亲的位置,而这种父亲的缺失或失职,又成为杨德昌电影中悲剧的根源。
电影《童年往事》 空椅子隐喻父位的缺失
父辈关系的症结除了强势和缺席,还有爱的错位。
东亚家庭中存在着许多以爱为名的加害,很多父辈认为是“为你好”的话语,在孩子听来其实是一种暴力。施予爱的一方和接收爱的一方之间,因为这种错位而脆弱得像一根紧绷的弦,弦崩断了,便会通向家庭的悲剧。
钟孟宏的《阳光普照》就是这样一桩悲剧,电影讲述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小儿子阿和顽劣成性,父亲就不想认他这个儿子,大儿子阿豪品学兼优,父亲便对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考上好学校,未来实现阶层跨越。但却没人发现,被期盼成为太阳的阿豪,只想找个阴影躲起来,全家人对他“望子成龙”的期盼,就像太阳暴晒一般痛苦,最后他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拒绝了这种爱。
电影《阳光普照 》阿豪 许光汉 饰
父辈与孩子之间因为缺乏沟通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形成的又爱又恨的张力,往往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
《涉过愤怒的海》中,娜娜梦到父亲的尸体挂在天上,却不感到悲伤。李安的《喜宴》中也有类似表达,有一天父亲躺在椅子上睡着了,儿子忽然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试探他的鼻息,这个镜头浓缩了儿子对父亲最复杂的情感,某一刻他既害怕父亲死去,却又有点希望他死去。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电影《喜宴》
这种爱恨交织的家庭关系,只能以悲剧收场吗?也不全是。
比如去年的两部新作《青春变形记》和《瞬息全宇宙》,便以奇幻的故事呈现和化解了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
《青春变形记》用一场超现实的竹林邂逅,让女儿与年轻时的母亲平等对话,母亲终于理解了女儿的“忤逆”,说出了那句众多东亚小孩毕生都在等候的道歉。
电影《青春变形记》
《瞬息全宇宙》则用了更加穷尽的方式来讲亲子关系中的绝望与希望,杨紫琼饰演的母亲与大部分东亚家长一样,以为物质上给够孩子就是尽责,却从未想过倾听孩子的需求。
许玮伦饰演的女儿因此成为多元宇宙的大反派,但其实她寻遍千万个宇宙,只是想找到一个版本的母亲,是愿意倾听她说话的。因为始终找不到这种爱,女儿陷入了虚无的心理黑洞,母亲直到亲身经历过女儿对爱的期望和绝望后,才终于学会了如何给予爱,两人相拥而泣。
电影《瞬息全宇宙》
尽管电影中的故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情节相对夸张,但观众依然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正是来自于在亚洲家庭长大的共通生命经验。
前不久网络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东亚家长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幽默的语言道出了每个人在家庭相处中的无奈困境,这种困境未必如电影那么戏剧性,但却深入在彼此共处的每一个日常里,一点一滴地将关系不断推远。
曾经豆瓣网站上有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组员在当中分享自己的家庭困扰,堪称中国原生家庭烦恼图鉴,小组成员人数一度超过十万人,后来网站由于考虑到负面影响而将小组雪藏。
但藏起来,问题就消失了吗?亲子关系中的代沟与折磨依然是许多现代人无法涉过的海。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中国人特有的相处模式又与所处的文化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孝文化的根深蒂固让父母习惯性地将孩子听话视为理所当然,而含蓄内倾的东方式表达又增加了情感沟通的难度,明明想去关心,却顾左右而言他,明明想去拥抱,却碍于老幼尊卑的面子。
优绩至上的追求是另一个焦虑来源。面对人口爆炸和社会压力,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光明未来,这种盼着孩子好的迫切心情,很容易演变成对孩子严厉的“打压教育。
正如《涉过愤怒的海》中的老金,从小就用练兵式的方法教育娜娜,逼她做超出身体承受范围的训练,但这些教育并没有让娜娜变得更强大,反而成为了她的心理阴影,并让她养成了“习得性无助”。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不再期待从家人身上得到积极的回应,于是不再和他们分享任何信息,比如片中的老金对娜娜的生活状态知之甚少,要在她死后通过社交平台账号来了解她的所思所想。
有研究表明,对消极家庭关系的感知,会让人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情感支持,片中的沉迷二次元只是一种呈现方式,没有二次元,这些失落的年轻人也会到别的社群寻求安慰。
透过电影的语言,我们以旁观一个虚构悲剧的方式,凝视真实世界的伤口。如果能够引发对家庭关系的反思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将是电影在创造奇观以外,所能留下的最重要价值。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海报

看完电影后,许多观众讨论老金到底爱不爱女儿。与其说老金爱的是女儿,不如说他爱的是父亲的身份,他不断强调全岛都知道娜娜是他女儿,别人动了他女儿让他丢尽脸面。
这正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的等级关系。远在小农经济时代,孩子被视为父母最重要的财产,尽管现在社会结构早已不同,但这种父权观念却被流传下来。
老金并没有把女儿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爱,而仅仅是当作老金的女儿来爱,这种“爱”对于女儿来说是情感勒索,对于父亲来说只是自我感动。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老金
老金与娜娜的悲剧,也是无数东亚父母的困局,父母诚然爱自己的子女,但更多时候却是把他们当作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在爱,因此他们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满足了小孩物质上的所有需求,却在情感上渐行渐远?
其实老金与娜娜的关系并不是绝对无解的,老金们何时能够跳脱出父权中心的权力思维,把家庭成员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来对待,何时便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而作为“娜娜”们,也未必只能被动地等待父母改变,当意识到原生家庭的毒素在自己身上留下不良影响后,更可以主动地寻找缓释途径或科学的心理干预。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娜娜
当然最重要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只有建立在良性的沟通和互助上,才能合力创造更健康的共存环境。